English

江海劲吹文明风

1999-05-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徐可 本报通讯员 徐爱民 王春 我有话说

编辑点评:南通江海志愿者默默无闻地为需要帮助的人解决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雷锋精神、“莫文隋”精神,令人欣慰。志愿者们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从这些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这就是精神文明的春风。透过这股风气,我们看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作用。是党委和政府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支持着当地学雷锋、学莫文隋活动的开展,不遗余力地推动着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肯定,没有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不可能形成的。南通的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是至关重要的。

今年3月31日,是江苏省南通市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成立一周年的纪念日,也是南通学雷锋、学莫文隋活动月的最后一天,然而,当地的“双学”活动不仅没有因此而告一段落,反而因新添了三个志愿者服务分站而再次掀起高潮。

一清早,南通市消防支队160名官兵就佩戴着红色江海志愿者胸卡,聚集在南通市中心血站,创造了南通团体无偿献血人数最高的记录。

前来服务站报名、寻找服务对象的志愿者、到小区服务的“活雷锋”更是络绎不绝,日渐增多。到记者发稿时止,南通市志愿者人数已发展到5万多人。

从“莫文隋”到江海志愿者

革命传统深厚、文化底蕴丰富的南通不仅民风淳朴、水秀山灵,而且还以人们见难相助、扶危济困而闻名遐尔。莫文隋,就是这样一个助人为乐的感人的故事。

从1995年3月起,就有人不断以“莫文隋”(意即“莫问谁”)的名义资助南通工学院的特困生,直到今天人们还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当地各家新闻单位纷纷发表文章寻找“莫文隋”。结果,一个“莫文隋”没找到,反而引出了一连串隐姓埋名接济贫困、慷慨助人不图报答的“莫文隋”。原来,就在“莫文隋”默默帮助特困生的这段时间里,相似的情形竟悄悄地出现在南通的许多地方。

“莫文隋”的事迹经过新闻媒介披露后,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由最初对“莫文隋”的敬佩,进而发展到对他的学习和效仿。于是,一时间,“卫英才”、“吴铭”、“任友琴”、“魏群”等一大批“莫文隋”式的人和事不断涌现。学习“莫文隋”、扶危济困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人民群众的创造和热情受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南通市委、市政府乘势抓住这一典型,在全市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广泛持久的学习、宣传热潮,这不仅使“莫文隋”成为全市上下家喻户晓的名字,而且使更多的人争相效仿,亲身实践着“莫文隋精神”,从而使“莫文隋精神”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丰富、发展和升华,社会风气得到进一步的净化。

为了让这一活动长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并找到落脚点,1997年初南通市将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雷锋、学莫文隋行动日。为了使学雷锋、学莫文隋活动社会化、规范化,1998年3月31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团市委等牵头的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正式成立。

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的成立,得到市民们的广泛支持,志愿者的范畴也迅速越出了青年的界限,前来报名的年纪最大的达73岁,最小的只有16岁,他们通过各自的一技之长为有困难的人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众多热心于社会事业的社会团体主动与服务站联系合作开展活动。南通市有关领导对活动也给予极大关注。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领导呼吁全社会主动关心和支持江海志愿者服务活动,要求将这项工作建成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性工程、培养青少年成长的教育性工程、为广大市民提供文明实践的社会性工程。

不因善小而不为

服务站成立后不久就接到了烈士家属戴丰的求助电话。困难者的召唤是对志愿者最大的信任。接到服务站的通知后,陈林娟、姚伟两位志愿者立即赶到戴丰家中,花了两个多小时打扫房间、擦洗玻璃。让戴丰意想不到的是,他一个试试看的电话竟使他成了服务站的第一位服务对象。从此,戴丰与服务站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一有难处他就想到志愿者,而志愿者们也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为他上门修电扇、煤气灶。今年元旦,他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为服务站送来了一幅大字:“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不因善小而不为”,是“莫文隋”和江海志愿者们身上的异曲同工之处。江海志愿者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无微不至地将关爱渗透到每一个领域。年逾古稀的程雪青是军分区干休所的离休干部,由于视力差,广播成了他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但小收音机经常出毛病,上街找人修,机小利微,没有一家店肯帮助维修。无奈,老人拨通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的电话。服务站立即与擅长修理的志愿者张峰联系。张峰不仅随叫随到,耐心地帮老人修好了收音机,而且还帮老人修好了多年不好使的台灯、吊扇。当时正值高温酷暑,连续工作了几个小时的张峰就是不肯吃一顿饭,喝一口水,抽一根烟,要一点点报酬。反复问其原因,他说:“我们志愿者的目的就是无偿服务,我们要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感到雷锋、‘莫文隋’的存在。”干休所的老干部们感动地说:雷锋真的又回来了。

1997年11月25日,对于南通印染机械厂的下岗工人何国森一家来说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一场车祸使年仅25岁的何国森成了“植物人”,不少医院爱莫能助。这一消息牵动了年纪最大的志愿者谢赋珊的心。73岁的谢赋珊为使何国森早日苏醒过来,四处打听秘方,请专家会诊。谢老还发挥自己中医医术的专长,为其精心配制汤剂。何国森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深受感动的医生们也纷纷免费为何国森检查、测量,连药也只收成本费。何国森,一个本来已快干涸的生命在这么多人的关怀下重新得到了延续。望着白发苍苍来回奔走的谢赋珊和他周围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何国森的家属们说:“何国森能活到今天,完全是借了谢老的寿、托了大家的福。”

爱心是一条传承的链

在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以巨大的人格力量教育、感染着周围的人,从而使志愿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淮阴交通专科学校的南通籍学生陈天平,得知家乡成立服务站的消息后,立即来信表达了加入志愿者行列的想法:“如果我回家乡工作,我将融入到你们的组织中去,努力为群众服务。”

曾在南通医学院学医、现在广州远洋公司工作的李日宝在回南通休假期间来到服务站报名,他想利用一个月的假期为群众做点事。报名的第二天,他就来到下肢瘫痪的退休干部戴育松老人家,用针灸为其治疗……

爱心是一条传承的链。曾经被服务过的对象在志愿者们的感染下也主动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范春辉患红斑狼疮10年,由于长期服药,致使双脚股骨头坏死,右脚萎缩行走不便。去年6月,病情进一步恶化,三颗门牙断裂,这对病重的范春辉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时不时露出生不如死念头的范春辉在绝望中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拨了电话。任港医院的牙科医生张利民接到传呼后,立即找到范春辉家。他认真仔细地把病人的两个牙根拔了下来,小心翼翼地将牙床缝上,尽量把病人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能为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这么认真地服务,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张医生的行动让范春辉看到了人间的真情。

此后张医生又先后5次来到范家,帮病人补牙打模。范春辉终于有了一副梦寐以求的牙齿,同时她也深深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社会对她的关爱,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她动情地对丈夫说:“如果这次我真能活下去,我一定要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到时你也一定和我一起去啊。”她开始在病床上看报纸、听收音机,精神稍好些还硬撑着给报社写文章,介绍各种生活小知识。她说:“别人在我绝望的时候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也要在我有限的生命里向别人献出我无私的爱。”然而,残酷的病魔终于夺去了范春辉宝贵的生命,临终她用红肿的手歪歪扭扭地留下了一封感谢信,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丈夫张泽生含泪处理完妻子丧事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入志愿者服务站。现在,他已主动上门为民服务十多次,用实际行动了却了妻子生前的遗愿。问及其感受,这位朴实的中年汉子动情地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让我走出了人生的阴影,让我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现在我也要将他们的精神和爱延续、发展下去,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关爱和帮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